找到相关内容14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僧睿的法身观探讨其与《大智度论》法身说之关系

     在《智论》有关于佛身的方面,向来都只有谈二种身。但在论中,有多种的二身说,有‘法性生身、随众生优劣现化佛’ 、‘真身、化身’ 、‘法性身、父母生身’ 、‘法性生身、随世间身’ 、‘生身佛、法性生身佛’ 、‘法身、色身’  、等等。由此也知道“法身”在《智论》中,有称之为法身、法身佛、法性身、法性身佛、法性生身、法性生身佛、真佛、真身、根本真佛等种种不同的名称。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便会发觉《...

    释如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2848513.html
  • 正信偈真髓·正信偈讲赞(1)

    世界 即证真如法性身  游烦恼林现神通 入生死园示应化  本师昙鸾梁天子 常向鸾处菩萨礼(昙鸾大师)  三藏流支授净教 焚烧仙经归乐邦  天亲菩萨论注解 报土因果显誓愿  往还回向由他力 ...光如来”。   归入功德大宝海 必获入大会众数  得至莲花藏世界 即证真如法性身  游烦恼林现神通 入生死园示应化   “归入功德大宝海”,指在“信一念”中领受名号的功德时,即已入大乘正定聚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62261812.html
  • 中月谈禅之本心

    现实中,却不是说本心在身中,或以为本心有内外。   什么是本心?最常听到的解释是说,我们的见闻觉知即是,若然,则此本心便有能所。本心是法性身的无碍大用,不离又不即于见闻觉知,然而一般人所说的能见能闻,...如的,是当下不二的。这圆满的境地即法性身,体悟其中的就是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”的本心。当行者之心通流于万象间时,所看到的都是一心的境地,所谓“千江水月一月摄,一月映成千江月”,这时行者自然看到山河大地皆...

    杨云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4867409.html
  •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

    法性身。心者第七心,意者第六意,识者五识识。故《楞伽经》云:“心为采集主,意谓广采集,现识分别五”。离此七种,识转为智。[2]   此中,《楞伽经》颂文乃杂采当时流行之宋、魏两种译文,但其解释并不符合经文原意。法上所言“心者第七心”其意如何?“法性身”是否指真如心?一时难断,再看他关于“三种同相智”的解释:   三种同相智者:一缘起,二妄相,三真如。缘起者,第七阿黎耶识,是生死本也;妄想者,六识心,妄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0169208.html
  • “心镜”考

    一切像类悉  于中现,而法性身,无心起作。如颇梨镜悬在高堂,  一切像悉于中现,镜亦无心能现种种……独一清净  究竟处,心自明净。或可谛看,心即得明净,心如明  镜。(同上,第199页)  五祖弘忍说:...清净圆满,一切像类悉于中现,而法性身无心起作。如颇梨镜悬在高堂,一切像悉于中现,镜亦无心能现种种。”(《楞伽师资记》)但神会认为这种看法“未为妙”。他认为“无分别智”是绝对,是不可能起分别之心的。他对张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5463950.html
  • 如意宝前祈祷发愿 有缘者所愿获满足

    祈祷,满什么样的愿,赐给什么样的悉地。   《入中论》中有一个比喻说:譬如陶师在做瓶子之前,首先要极力勤作地摇转机轮,力足之时,就不需摇动而机轮自然旋转。同理,“如是佛陀法性身,现前虽无功用力,由众生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讲

    |祈祷|祈福|正信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09391930802.html
  • 净天法师法语

    法性身,法相身,自受用身,他受用身,示生佛界身,应现随类身,金刚不坏身,法界无碍身,国土身,虚空身)。 二者称赞如来,得一音说法万类得解。又得六十梵音。略录少许。(柔软音,爱乐音,慈悲音,喜舍音,...

    净天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30839509.html
  • 虚云法师法函五则

    。但一法性身。常居法性土。离四句。绝百非。有何开口处。但有言说。都无实义。如世尊掩室。文殊挥剑。净名杜口。丹霞火烧。赵州谓不喜闻。德山以喝。云门以棒。从上佛祖。无非显兹妙义。不过宗门以直捷示人。截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32040999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八)

    的,其中又旁及四智。在《摄论》中是以“法身”为主导的,此有广狭二义,广义的法身是指如来的一切清净的有为、无为功德,是由阿赖耶识之所转得;(注146)狭义的法身是单指三身中的“法性身”。前面所述《庄严》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144136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七)

      六、如来藏说  如来藏(tathāgata-garbha)之思想根源者,在般若之性空说。如来即是此空性,空性是遍于一切的,故众生身中亦藏隐有此性,依此而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。如《宝性论》说:  “一切众生界,不离诸佛智,以彼净无垢,性体不二故。依一切诸佛,平等法性身,知一切众生,皆有如来藏。”(注108)  如来藏佛教所依经典可分前后期不同,《如来藏经》、《不增不减经》、《胜鬘经》、《无上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244137.html